Introduction

banner_160622

構造地震研究室以造山機制、地震活動與板塊邊界、岩石圈與軟流圈間的交互作用為主要的研究課題。研究的方法為以地震學的原理為基礎,加以應用於解析與造影岩石圈的形變與分析地震活動構造特性。並綜合使用各種震源,例如,人工震源和天然地震,以符合不同的解析尺度。目前使用的方法為三維速度構造、二維高解析度折射與反射速度構造,二維與三維波線追跡、震波非均向性、三維震波模擬與地震構造定位等。參與台美法合作的大型地體動力學合作計畫(TAIGER),以瞭解台灣的造山帶演變歷史。

實驗室的工作大致分為兩大類型:

密集地震網

密集地震網通常收集被動震源,為天然地震或是環境噪聲這種無法控制的訊號,測站與測站之間約 1-10 公里,接收頻率約 25Hz 以下。

多波道震測

多波道震測多搜集主動震源,使用人工控制的訊號源,像是震盪震源車或是鐵鎚,接收器間距約 1-5 公尺,接收頻率約 35Hz 以上。

野外工作

密集地震網要去野外佈設地震站,兩人一組一台車,每個月去回收一次,每次去 3 天左右。工作內容大致上是到定點後挖洞將地震儀埋起來,下次在雜草中找到之前埋的地震儀帶回來讀取資料。

多波道震測要去佈測線,大約 7 人小組,一條測線要做 3-5 天,一次做 1-4 條側線。工作內容大致上是每天早上五點出門佈測線,七點左右開始施測,做到下午五點收工回家。

資料處理

密集地震網處理多個單站連續紀錄,在長達數個月的資料中找到感興趣的訊號,需要非常有耐心。使用的程式較為原始且瑣碎,需要自己在 Linux 環境下建立一些小工具去組合各個步驟。

多波道震測處理非常密集的資料,此方法的解析度較高,是油工業與工程界主要使用的探勘方法。雖然有套裝商業軟體輔助,但需要理解大量的訊號處理方法。

資料解釋

資料解釋就要看實驗設計的尺度,可以分為:

小尺度

小尺度探討區域地質構造

中尺度

中尺度探討板塊之間的交互關係

大尺度

大尺度探討全球的現象

通常會以構造解釋為主軸,像是找斷層、找板塊交界、找莫何面等等。

綜合各種尺度,可以將一個地區的地質從淺到深清楚地描繪出來。